瑞典导演Lukas Moodysson改编了他太太的同名绘本,拍成了这部以成立女子乐团為目标的《We are the Best》。莫非是夫妻同心,其利断金?《We are the best》笑中有泪,既瀟洒又风趣。青春电影最主要的基调是反叛、反建制,而这部电影从内到外做到了反传统。一般的音乐题材电影都惯性用男子组乐队為主调,女子组的作品反而寥寥无几,其中的例子有以七十年代传奇乐队The Runaways為题材的同名电影。十三岁的少女乐队,从零开始组乐队,中间经歷了友谊、信仰与爱情的考验,从音乐裡看到团队精神,同洋也有一份正能量贯撤在电影当中,誓要做到我们看似很坏,但实情是很捧的自我满足精神。成功与失败,who’s fucking care?
《We are the best》宣扬的是把青春挥霍,不理他人目光的精神,喜欢看青春电影大概是从年青人身上看到他们拼死都不会放弃的理想。成长何谓是人生的黄金时间,从电影开始就看到外国青年人在生活上是如此的放浪不羈,校员的开放程度直叫人艳羡。十三岁少女恤成Punk的髮型,虽然会被人嘲笑,但起诉坚持了自己的信念。信仰不一定是宗教,可以是音乐、可以是艺术,片中的少女Bobo与Klara当下的目标就只有从Punk裡面学习,从Punk裡面得到解放。在日常生活中,Bobo生活在有缺失的家庭当中,而Klara虽然生活在幸福家庭,但家裡经常会有纷争,十三岁激起的青春荷尔蒙开始反叛起来。而此刻她们可以做的是找一点乐子,在误打误撞的机会下接触到音乐。
经营一对乐队并不容易,特别是她们两个也没有接受过音乐的培训。在偶然的机会下遇到同校却被同学嘲笑的Hedvig,开始了三人的摇滚岁月。Hedvig是传统的基督徒,相当来说Bobo与Klara的角色就像是边缘少女一洋,她们被遗弃,同学或多或少总会「歧视」她们的髮型,认為她们是异类。在男人的世界又得不到任何的尊重,唯有Punk让她们说出心中所想,唱出她们的世界观。《We are the best》的有趣之处是看到国外的年青人可以关心多种的社会议题,从核灾到飢饿问题,一些看似是无关痛痒的事情落到她们手上,就是愤怒。歌曲与社会的关系是丝丝紧扣的,音乐不只是谈情说爱,最重要是想法与表达自己。至於会不会得到认同,那就是后话。
三个少女的关系也因為信念的问题而动摇,Hedvig在Bobo与Klara的鼓励下进入乐队,并带领著乐队进步。最初Hedvig受到同学的排挤,嫌她老土,是学校的孤独精。Bobo与Klara在外表上并非善男信女,但心裡是相当善良的。她们打从心底欣赏Hedvig,让她从自我的世界走进另一个意识形态之内,感受世界的差异。电影的一个卖点是和而不同,即使不同的宗教信仰也可以共冶一炉,而最令人感到大快人手的莫过於对宗教的讽刺。事实上,有些教徒对宗教走火入魔,片裡Hedvig的母亲认為女儿被欺凌,要求Bobo与Klara跟她回教会。谁知女儿早已认同两位小伙伴对她的「改造」,產生了独立自主的想法。音乐是她们的共同目标,是大同的。电影最好的处理方法就是不对任何一方作出批评,而是让两种的价值都存在,交由观眾去评价。除了挑战价值观外,电影也写了一段十三岁的爱情,正所谓少女情怀总是诗,总是花痴。这一段感情看似是复杂,两姐妹為了一个男仔而出暗招,差一点就打破了友谊。幸好,总算没伤到感情,姐妹间的感情一时亢奋、一时迷惘,但无论发生任何事情也看到她们的团结。直教人内心感到温暖的。
电影的优胜之处是没有把成败得失掛在口边,并没有输打嬴要,展示出随性的一面。一方面感到女孩们都很颓废,但另一方面颓废之中带点狂野,何尝不是一种我有我生活的态度。有时候电影就是需要这种态度,告诉我们不用怕,又如何,為我们的生活注入了一份正能量,也為我们注入了笑声,笑声之中不约而同的带点哲学,带点道理。《We are the Best》绝对是一部好戏,三位小演员都相当有天份,不要看她们的洋子很punk就觉得恐怖,其实三位都是小美女。未来的路前途无可限量,还有的是牙尖嘴利,年纪轻轻就能有如此喜感,的确為电影增添不少好感。值得一看再看,再唱一曲Hang God和她们唯一的「hate the sport」吧。